光大银行最近来个大动作:九月新发行了400亿的新永续债,还没过多久就把2020年那笔400亿的老债给赎回了。
旧债的利率达4.6%,而新发的永续债只有2.29%,一年下来差不多能节省掉近10亿的利息。这波操作到底是为了补充资本的“绝招”,还是为了填补营收下滑带来的漏洞?投资者都在议论纷纷。
换债不是白换:先补“安全垫”
咱们这些普通人买房子,最关心的还是房贷的利率。要是能把五年前那5%的高利率贷款换成现在3.5%的低利率,一年下来能省出几万块钱,旅游的钱都不用愁了,谁还不高兴?
最近光大银行搞了个大动作,类似“换房贷”的事:9月18日发行了400亿的新永续债,紧接着9月22日就赎回了2020年发行的400亿旧永续债。旧债利率是4.6%,新债只要2.29%,两者差了2.41个百分点,真是下了大功夫。
算算看吧:400亿的债券,之前一年得付18.4亿利息,现在只要9.16亿,一年就省了大约9.64亿。这笔钱可不小,差不多能抵去年一季度光大净利润的零头啦。
你说的这事啊,光大为何急着换,估计也是有它的理由。可能是觉得现在的布局不太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,或者是市场环境变了,想趁早调整一下。也可能是公司内部有些变化,要寻找更合适的合作伙伴或者金融工具,整体来说就是在谋求更好的利益和更稳妥的策略啦。
原因之一呢,是为了补充资金。
银行的“安全垫”其实就是资本充足率,就像咱们攒钱要留点应急资金一样,银行放贷款也得有“本钱”做保障。
光大银行2025年上半年资本充足率为13.53%,略低于行业平均的15.58%,差了2个点;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.49%,比行业少1.44个点。
资本为什么不够呢?主要是因为银行在积极扩展,总放贷、吸存款、搞业务,哪一步都得用到资金。
比方说,你用光大的钱袋100万买房,那光大的资本充足率就会略微下降些。这几年来,光大的资产规模从7万亿涨到7.24万亿,资本自然就显得“紧张”了点。
发永续债稳稳当当地成了银行补资本的常用策略,不过这次光大可是耍了个“花招”。用低利率的新债换掉高利率的旧债,一方面补足资本,另一方面还能省不少利息,真是算盘打得挺精。
省了利息,没解决“赚不到钱”
光靠节省利息,够帮光大渡过难关吗?显然还远远不够。
看数据就知道:2025年上半年收入是659亿,比去年同期少了5.57%;连续12个季度收入都在下降,这等于三年“越赚越少”。
净利润虽然小幅多了0.55%,但那主要是靠“省出来的”,比如债券利息支出下降了14亿,加上压缩成本啥的。要是不算这些因素,利润可能还得往下掉。
具体拆收入:
说白了,光大的盈利能力比较差:利息收入不多,手续费也减了,连“投资带来的收益”都没有了。省下9亿利息,可是填补不了营收下滑留下的空缺。
市场吵翻:是算计还是无奈?
这事分歧大:
有人觉得光大这算盘打得挺精明,一旦抓住利率下降的好时机,既能补充资本,又能省下不少钱,算得挺早。
有人感慨“无奈”啊,收入实在难堪,只能靠压缩成本来维持净利润,哎,这样可不是个长远之策。
有人还担忧呢:就算换成低利率的债务,光大资本依然低于行业水平,继续扩张的话,恐怕还得加码补贴。
实际上,光大这次是“两害相权取其轻”,补充资本是不得不得,而降低利息则只算是缓解业绩压力的权宜之计。
对于咱们投资者,别只盯着“省了多少钱”,得多想想:银行的日子也不好过,既得满足监管资本的要求,又得应对息差缩小的问题,还得想办法挣更多的钱。
只靠新发旧赎,短时间看确实有利,但要是长远来看未必行得通,要是收入一直上不去,只靠“省钱”迟早会让净利润掉下来。
说到底,银行的核心还是“盈利能力”,要么就是贷款放得精准,要么就是中间业务搞得出彩,否则再怎么降低债务,也挡不住收入的下滑。
就跟咱一般人似的呀,工资不涨,哪怕节省点水电费,日子也依旧过得紧巴巴的。光大这次更像是“勒紧裤腰带过日子”,能不能挺过去,还得看后头“挣钱的本领”能不能强点。
投资可别只听热闹,还是得看看它的基础面——比如银行的资本状况、营业收入,以及利差,这些才是真正的重要指标。
配资在线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