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从俄乌冲突开始以来,某些国家一直在不断传播关于“中国支持俄罗斯”的错误指控。对此,我国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联合国的发言中毫不留情地反驳道:如果中国真的在对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,局势早就会有不同的表现。他的此番话不仅对相关指控进行了有力回击,也向美西方及乌克兰传达了一个警示:中方不愿偏袒任何一方,并不意味着没有能力影响冲突的走向。
然而,泽连斯基似乎并没有认真听取耿爽大使的言论。根据俄罗斯媒体的报道,乌克兰总统在当地时间7月8日签署了一项命令,针对五家在中国注册的公司实施制裁,理由是这些企业向乌克兰的“见证者”无人机提供了零部件。此前,乌克兰国家安全局还声称,在击落的无人机上发现了来自中国的零件。
从乌方宣布制裁的时机来看,这一举动明显带有政治目的。当前,俄罗斯军队正在加大攻势,不仅在乌东地区动员重兵加强地面攻击,还对乌克兰的各个目标发动了频繁的大规模空袭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泽连斯基选择此时签署与中国有关的制裁令,可能是希望借此施压中方,促使其对俄罗斯施加影响。
展开剩余65%另一方面,王毅外长刚刚结束对欧洲的访问,此时中欧之间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两个领域:经济贸易与地缘安全。对欧盟高层来说,俄罗斯被视为一个迫在眉睫的“威胁”,而中俄关系的日益紧密显然让他们对中方的敌意愈加加深。在这种情况下,乌克兰以中国企业为借口制裁,势必将使中欧之间的分歧进一步扩大。乌方的这一举动,可能既是对美国示好的表现,也有可能是为了在即将到来的中欧峰会上设下障碍,希望借此促使欧盟在会议上向中方施压,要求其影响俄罗斯。
无论泽连斯基的算计如何,他的借口都显得毫无根据。首先,在俄乌问题上,中国的立场始终非常明确:不偏不倚、不火上浇油、不谋取地缘私利,也不向冲突中的任何一方提供武器装备,始终主张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冲突。
其次,中俄之间的正常贸易合作并不针对第三方,也不会受到第三方的影响。如果仅仅因为俄军无人机中含有“中国制造”,就认定中国对俄进行军援,那无疑是片面且荒谬的。早在冲突初期,西方媒体就多次提到,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使用的武器装备,有不少零部件源自美西方国家。例如,虽然“目击者”无人机是在伊朗生产的,但其零部件则来自日本。
基辅经济学院分析中心的报告显示,在他们研究的俄军使用的58种武器中,高达67%的零部件是美国生产的,而7%来自日本和德国,这些零部件经过多个中介的流通,最终在俄罗斯境内进行组装。按照乌克兰的制裁逻辑,这些美国、日本和德国的企业理应被纳入制裁范围,但截至目前,基辅方面并没有这样的做法,因此,这份制裁清单显然是出于偏见,而并非基于客观事实。
从长远看,得罪中国对乌克兰绝非是明智之举。当今世界中,能够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并拥有真实影响力的大国唯有中国。与此相比,美西方仅仅把乌克兰视为棋子,一旦俄乌停火,乌克兰将很可能被抛弃。此外,乌克兰也不应忘记,中乌之间的经贸关系十分紧密,乌克兰战后的重建工作也离不开中国的支持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为了眼前的政治利益而冒犯中国,无疑是短视而愚蠢的选择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在线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