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持续二十多年的学术辩论,堪比经济学界的“世纪之战”。两位北大教授用思想交锋为我们演绎了何为“学术互撕”的最高境界。
在中国经济学界的“江湖”中,林毅夫和张维迎的辩论堪称一场持续二十多年的“顶流”之争。
从1995年的“北大交火事件”开始,这两位国家级智囊学者就开启了他们的“辩论生涯”,从国企改革吵到产业政策,从后发优势争到政府与市场关系。
吃瓜群众们纷纷表示:这才是学术界的“神仙打架”。
一、学术人设:两大门派的“宗师”
林毅夫和张维迎虽然同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,但学术人设截然不同。
林毅夫是芝加哥学派的“中国分舵主”,强调实证分析和对现实的解释,提出的“新结构经济学”主张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现状出发。
他的名言是:“政府绝大多数政策是正确的,如果没有绝大多数正确,怎么能持续35年9.8%的高速增长?瞎猫碰死耗子,也只能碰一次吧。”
张维迎则是奥地利学派的“忠实信徒”,强调市场过程、企业家精神和有限政府。
他认为许多所谓的“市场失灵”实际上是“市场理论失灵”,对“政府失灵”抱有高度警惕。
二、辩论现场:没有硝烟的“战场”
2016年那场关于产业政策的辩论堪称“名场面”。
林毅夫说: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政策才能成功,“有效的市场”与“有为的政府”缺一不可。
张维迎回怼:产业政策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,会阻碍企业家精神。企业决不能跟着产业政策走,靠政府的只有套利者和寻租者。
两人互相拆台的程度让人直呼内行:林毅夫说张维迎“没认真读我的书”,张维迎则高呼“你也该好好看看我的书”。
三、世纪之辩:国企改革大论战
回望1995年的“北大交火事件”,那才是两人“互撕”的开始。
林毅夫认为,国企改革应该先从战略政策中压制其竞争性的那部分着手,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才能使国企重新焕发活力。
张维迎则坚持,为了公平起见,真正负责经营和决策的人应该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,这样才能保证位于经营决策者位置的永远是最有能力的那位。国企改革的方向是民营化。
这场辩论引发了经济学界的热议,为国企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。
四、后发优势VS后发劣势:预言家的对决
关于“后发优势”和“后发劣势”的争论,更是充满了预言色彩。
杨小凯曾提出:恰恰是因为落后国家可以轻易利用技术模仿发展经济,因此缺乏动力做有利于长久发展的制度变革,长此以往会付出极大代价。
林毅夫则撰写反驳文章称:并不存在一个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的最优制度。制度是内生的,且与其发展阶段有重要关系。
张维迎在这场争论中站在杨小凯一边,他认为杨小凯在十几年以前的说法和思想之所以到现在仍被讨论,“或许就是因为他当年所担心的问题如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”。
五、产业政策:穿马甲的计划经济还是致富宝典?
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,两人更是针尖对麦芒。
林毅夫指出:从16、17世纪英国追赶荷兰开始,19世纪中叶美国、德国、法国追赶英国,20世纪日本、亚洲四小龙追赶美国,都使用了产业政策。
张维迎则反驳道:产业政策之所以失败,源于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和激励机制的扭曲。政府官员并不具有企业家的警觉性和判断力;即使有,也没有企业家那样的激励。
他还直言:“企业家如果跟着政府的产业政策走,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”。
六、辩论风格:温柔一刀VS直率一剑
两人的辩论风格也大相径庭。
林毅夫总是温和但坚定,即使反驳也保持着儒雅风度。
张维迎则更加直率犀利,在辩论中曾感叹:“我得从你混乱的逻辑中理一理思路”。
但两人在辩论现场却保持着友好互动,林毅夫一到会场就向张维迎走去,微笑、握手、交谈,让期待“剑拔弩张”画面的吃瓜群众大呼失望。
七、思想溯源:两种范式的终极对决
事实上,两人的分歧深层次原因是有关市场理论的范式分歧。
林毅夫信奉的是“新古典经济学范式”,张维迎信奉的是“米塞斯-哈耶克范式”。新古典范式是“设计范式”,米塞斯-哈耶克范式是“演化范式”。
正是因为理论基础不同,在这场辩论中,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代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视角,强调“必须有充分竞争的有效市场,必须有因势利导的有为政府”。
而张维迎则从米塞斯-哈耶克范式出发,批评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,甚至认为产业政策必然失败,强调企业家才是市场的主角。
八、观众反应:吃瓜群众的知识盛宴
这场辩论吸引了大量围观。
2016年那场辩论,二层主会场座位早早被预约,刘国恩、王石等学界、企业界人士在列。一层三个分会场座无虚席。多台摄像机架设妥当。
会场外,层层安保,部分学生和社会人士因没有预约,在外等候,冀望一睹两位教授风采。
深陷万科股权纠纷的王石竟然也出现在学术思辨会,并始终坐在前排角落认真聆听。
思辨会结束后,王石拒绝了媒体的采访,而是与友人攀谈起来,甚至相约一起滑雪,似乎万科股权纠纷的困扰并未影响到他的好兴致。
2014年杨小凯追思会上,张维迎曾感叹:“现在强调小凯所说的‘后发劣势’不是说我们没希望,而恰恰是希望通过警惕来摆脱它”。
这场辩论就像经济学界的一面镜子:
林毅夫看到的是政府引导下的经济腾飞,张维迎则警惕制度变革滞后可能付出的代价。
两位经济学“顶流”的这场辩论,没有输赢胜负,只有思想火花的碰撞。
(全文完)
配资在线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