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来,国际局势变得愈发复杂,俄乌冲突、中东动荡以及半岛紧张局势都牵动着大家的心。而众人也都把视线集中到大国海军的动向上。有的人总觉得中国海军的航母就只有那么三艘——辽宁、山东、福建,数量上和美帝比起来那简直差远了。不过实际上,我们的海军航母其实远不止这些数字那样简单。四川号两栖攻击舰的下水,立马让不少人眼睛一亮,不光是登陆利器,还能进行弹射起飞。
四川舰下水标志新突破
2024年12月27号,这艘076型两栖攻击舰在上海江南造船厂正式下水,也给它取了个名字,舷号是51。这款舰的排水量超过4万吨,飞行甲板大约有280米长,不光能搭载直升机、无人机,甚至还能起飞固定翼飞机。最厉害的是,它装配了电磁弹射系统,这是目前全球首次在两栖舰上应用这种技术。这个弹射器能把重型装备送到空中,航程也因此延长到几百公里,打击范围变得更广啦。
这可以算是个大跨步,因为中国海军一直都挺看重两栖作战。从建军起就把这块放在心上,早在1959年,美国就开始搞两栖攻击舰,到了2012年,已经组建了9个远征大队。我们起步会晚一点,但赶超的劲头可不少。四川舰就是自主设计建造的,搭载燃气轮机动力,航速超过25节,跑得挺快。它配备了先进的电子系统,有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单元,防御能力很强。到2025年9月,电磁弹射器就全部安装完毕,估计很快就会进行海上试验啦。
两栖舰的主要任务本来就是用来登陆作战的,能运载士兵、装甲车辆、气垫艇啥的。但是四川舰呢,感觉更像是个“海上空军基地”似的。它除了能执行传统的登陆任务,还能搭载歼-35隐身机或者无人机,从本土远海区起飞,搞制空、制海、对地作战,一把抓得妥妥的。
到了2024年,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达到了7679亿美元,外交承包工程额也有2673亿美元,要保证海运通道的安全稳固。像四川舰这样的平台,能够在复杂海域投送力量,确保“一带一路”的安全。过去有人说中国海军主要负责近海防御,现在看来,远洋作战能力正逐步赶上来了。
三航母编队实战能力强
说到航母啊,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辽宁、山东,再有福建这三艘。这三艘都是海军的核心战舰,舷号分别是16、17、18,走的也是顺序。辽宁舰是在2012年9月25日正式服役的,是由瓦良格改造而来的,采用滑跃起飞,搭载的是歼-15舰载机。山东舰则是2019年12月17日入列,完全国产建造,排水量达到6.5万吨,航速能跑到30节左右。福建舰在2022年6月17日下水,2024年5月8日开启首航海试,采用了电磁弹射技术,排水量更大,达到了8万吨级,能载更多的飞机。
到了2025年6月,国防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,发言人张晓刚大校表示,福建舰的海试正按照预定计划进行,意味着咱们即将迎来三艘航母共存的时代。这可是一大步,三艘航母同时服役,不仅数量上跟上,还大大提升了整体作战能力。辽宁和山东已经多次携双舰出海,2024年10月以后还进行了两次联合作战演练,体系对抗也逐渐成熟。到2025年6月,双航母编队首次深入第二岛链,出现在西太平洋上,机动灵活,纵深范围也更大。福建舰的海试中,2025年9月22日,歼-15T、歼-35、空警-600这三款舰载机都完成了弹射起飞和着舰,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啦。
三艘航母组成的舰队,整体吨位超过20万吨,可以同时应对三大方向的任务。辽宁和山东采用主滑跃加电磁弹射,福建则装备了全电磁弹射,飞机的出动频率更高啦。预警机、直升机、反潜机全都上阵,空中支援相当给力。这支舰队能担当护航、封锁、打击等多种任务,一艘就能应付不少。到2025年,中国海军的总吨位突破了300万吨,增长速度在全球位居第一。配备了64艘驱逐舰、46艘护卫舰、5艘075两栖舰,5艘补给舰,整支队伍非常有战斗力。航母可不是孤军作战,它们和055大驱、052D导弹驱逐舰组成的战斗群一起,战力完整无缺。
实战中,这支编队的机动性特别强。辽宁舰挺进岛链,山东舰在南海巡航,福建舰则进行远海测试,动作灵活得很。
海军航母后续发展计划
未来海军航母的发展路线,怎么走得更远?国防部屡次表示,会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和装备技术的进步来考虑。2024年3月5日,海军政委袁华智在两会上回应说,第四艘航母没有技术难题,核动力很快就会公布消息。到2025年9月25日的国防部新闻发布会时,发言人虽然表示“不掌握具体情况”,但是通过卫星图片显示,大连造船厂正在组装大型分段,004型航母已经开工了。它的舷号是19,排水量大约在11到12万吨之间,核动力的特点很明显,装备了龙威反应炉,航程几乎没有限制。
编号方面,16到18号是航母,31号开始属于两栖舰艇,而这个区间基本都留着发展空间。专家们猜测,未来还可能至少建14艘潜艇。004型航母配备了四条电磁弹射系统,整体尺寸挺大,甲板也是全尺寸的,搭载的主要是歼-35隐形战机。到2025年9月,卫星拍到了大连造船厂的影像,显示出底层舱段的轮廓,预计到2026年会正式亮相。
配资在线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