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刚刚听说有个21岁大学生把5万压岁钱变成89万,感觉像偶像剧里的逆袭桥段,但翻开细节会发现这并非运气,而是一套被他拆成量化公式的“涨停回调”玩法。
主人公叫林越,大三刚入市时亏到只剩2.8万,三十多笔交易里有29次亏损。
四个月后他停下追高的冲动,开始复盘2000多个涨停样本,最后用数据把模糊的感觉变成可执行的规矩,接下来的两年里他捕捉了248个涨停,账面从5万复利到89万,年化约307%。
把这件事当神话看容易,拆开来看更有意思。
林越把买入信号拆成三大必须满足的条件:涨停要突破真实的关键阻力,涨停当天的成交量要处在合理区间(前5日均量的1.5到2.5倍),回调必须是缩量且幅度落在5%到8%之间,回调之处要有转化后的支撑或靠近5/10日均线并能止跌。
只要缺一项,就不动手。
这个“同时满足”的规则把主观判断剔除很多,变成简单的是/否判定。
操作流程也被标准化为五步:盘后筛选(19:00-20:00)把符号化指标放进条件选股;次日早盘(9:30-11:30)确认回调幅度和量能是否符合预期;尾盘(14:30-14:55)在支撑确认且量能未放大的窗口期进场;机械化止盈止损,止盈线设在介入价上涨15%-20%或遇到“放量不涨”的出货信号,止损则严格控制在跌破涨停日开盘价或20日均线时出局;收盘后半小时复盘,记录数据并随市场动态调整筛选条件。
执行到位时,胜率据称可稳在70%左右,关键在纪律而非主观勇气。
一些关键数据值得盯着看:248次涨停里有209次出现有效回调,回调后30日内涨幅超过15%的概率约为76.2%;缩量回调后30日内再涨停的概率42.3%,反观放量下跌后反弹超过5%的概率只有8.7%。
这些数字给出一种直觉:很多人把“回调”误读为主力出货,于是割肉离场,恰好成了主人希望看到的行为。
不必把这套方法捧成万能,也有反对声。
批评者提出过拟合与交易成本问题:历史回测上的高胜率可能源自样本选择偏差,真实交易遇到滑点、印花税和佣金后收益会缩水,且在流动性差的标的里大额介入容易改变行情。
对此林越和他的追随者给出回应。
他的日志记录包含盘口细节,避免“对倒式缩量”陷阱;对大盘和板块风险有明确排除条件(比如大盘跌幅超过2%或板块跌超3%不操作);会把北向资金流入等额外维度纳入筛选,力求把样本之外的变量也量化在规则里。
实践层面有一例验证:按这套方法操作半年,一笔测试账户从10万涨到23万,且日常耗时控制在两小时左右,说明规则并非仅靠熬时间或主观灵感。
此外那四类常见陷阱值得反复提醒:假突破常伴随天量成交且仅突破短期小高点;弱势市场里即便个股信号齐全也可能被大盘拖累;无支撑的回调挖掘不出后续护盘意愿,最后变成随意下跌;对倒造出的缩量需要结合盘口挂单判断才能识别真伪。
把这些陷阱写成“不能碰”的红线,比吹概念更能保命。
从娱乐记者的视角看,这位年轻人故事的吸引力在于两点:第一,跌到谷底再靠规则复苏具备戏剧性;第二,他把模糊的直觉变成可复制的仪式,满足了现代读者对“系统化成功”的想象。
私下里有人会说,这种玩法对普通散户友好度有限,需要较好的交易软件、快速决策和心理纪律。
有人也会感慨:把股市变成一套仪式,既冷静又有点儿浪漫。
把这件事留给读者一个有趣的问题:在一套规则能带来稳定收益的前提下,下一步是把规则做成课程变现,还是继续悄悄实战扩大筹码?
有兴趣的可以在评论区谈谈更担心哪一项风险:是市场适配失败,还是自律执行不住。
回望开头那句“像偶像剧”,不止戏里的人会逆袭,市场里常常需要的是把偶然收集成必然的耐心。
配资在线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