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图片
图片
《养生三字经》传为北宋文豪苏轼所作,东坡先生以家常话语道出调养之道,将儒释道思想融于日常起居,展现"大味至淡"的生命哲学。
从饮食起居到精神修养,前四句关照物质身体,后三句升华精神境界,最终以"金丹熟"作结,体现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"性命双修"的核心思想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《养生三字经》
苏轼〔宋〕
软蒸饭,烂煮肉;
温羹汤,厚毡褥;
少饮酒,惺惺宿;
缓缓行,双拳曲;
虚其心,实其腹;
丧其耳,立其目;
久久行,金丹熟。
图片
【01】软蒸饭,烂煮肉
〖📜释义〗
将米饭蒸得松软,肉类煮至酥烂。
〖💡心得感悟〗
古代烹饪条件有限,通过充分加热使食物更易消化吸收。苏轼在《老饕赋》中强调"水欲新而釜欲洁,火恶陈而薪恶劳",与当代营养学主张的"适口者珍"理念相通。
现代人常追求食材珍稀,却忽略了烹调火候的重要性。一盅慢炖三小时的牛腩,比急火爆炒更利于脾胃运化。观察孩童进食,他们天然偏爱软糯的食物,这启示我们返璞归真才是养生正途。
将糙米提前浸泡两小时再蒸煮,既能保留营养又提升口感。处理肉类时,先用刀背拍打肌理,配合文火慢煨,蛋白质分解产生的谷氨酸让汤汁自然鲜美。这些细节处的用心,恰是对生命的温柔以待。
【02】温羹汤,厚毡褥
〖📜释义〗
饮用温度适中的汤羹,使用厚实保暖的床褥
〖💡心得感悟〗
宋代《养老奉亲书》记载"食饮者,热无灼灼,寒无沧沧",强调饮食温度把控。厚褥不仅御寒,更暗合中医"背宜常暖"的护阳理念。
春秋换季时,晨起饮半盏温水唤醒脏腑,比冰饮更利阳气升发。冬日就寝前用艾草煮水泡脚,待周身温暖时躺入蓬松被褥,这种朴素的养护方式比依赖电热毯更符合自然之道。
图片
【03】少饮酒,惺惺宿
〖📜释义〗
节制饮酒保持清醒,选择安静环境入眠。
〖💡心得感悟〗
宋代《酒谱》记载"酒犹兵也,兵可千日而不用,不可一日而不备",强调适度原则。"惺惺宿"指在清静环境中获得深度睡眠,暗合《黄帝内经》"起居有常"的养生法则。
适量饮酒能助兴而不乱性。选择粗陶小杯浅酌,既能品味酒香又可自然控制饮量,这种有节制的享受方是长久之道。
夜幕降临时点燃一支柏子香,让天然草木气息萦绕居室。褪去厚重衣物,换上素麻寝具,这种有仪式感的准备能帮助心神从喧嚣中抽离,优质睡眠始于心神的安宁。
【04】缓缓行,双拳曲
〖📜释义〗
行走时放慢步伐,双手自然微曲。
〖💡心得感悟〗
这种姿态源自导引术"常欲小劳"的理念,南宋《摄生月令》建议"行不欲疾,足不欲重",通过协调肢体运动达到气血通畅。《诸病源候论》记载握拳行走可激发手三阴经气机。
手握虚拳时,掌心劳宫穴自然形成气息回旋。这个简单的动作暗含天地人三才之道:拇指扣住食指象征天人相应,其余三指微曲代表地载万物。行走间配合绵长呼吸,便成就移动的冥想。
图片
【05】虚其心,实其腹
〖📜释义〗
保持心境空明,注重饮食调养。
〖💡心得感悟〗
语出《道德经》"虚其心,实其腹",苏轼将其化用为养生要诀。明代医家龚廷贤在《寿世保元》中阐释:"心不劳则神全,腹常充则形全",强调精神与物质的平衡养护。
每日晨起静坐片刻,想象胸膛如空谷纳风,这种有意识的放空能让思维更清明。正如茶盏需先倒空才能注入新茗,心灵亦需定期清减负累。
选择当季新米炊饭,咀嚼时细品五谷本味。当舌尖能分辨出糙米与粳米的细微差异,便是真正实现了"实其腹"的深意。这种专注的饮食过程,本身即是修心的实践。
【06】丧其耳,立其目
〖📜释义〗
减少外界纷扰入耳,培养内在洞察力。
〖💡心得感悟〗
源自道家"收视返听"的修炼方法,清代《养真集》指出:"耳目聪明则神气散,耳目闭塞则神气全"。所谓"立其目"非指用眼观察,而是开启心灵之眼。
山寺古钟每日定时而鸣,其余时辰保持静默。效仿这种节奏,设定每日"静音时段",让听觉从信息洪流中暂得休憩。此时研墨习字,笔尖与宣纸的摩擦声会显现出惊人的丰富层次。
【07】久久行,金丹熟
〖📜释义〗
长期坚持养生之道,自然收获健康成果
〖💡心得感悟〗
"金丹"非指外炼药物,而是喻指通过内在修养获得的元气凝聚,《周易参同契》谓之"金性不败朽,故为万物宝"。明代《遵生八笺》强调养生贵在"久久为功"。
观察农家檐下接雨的陶缸,经年累月被水滴打磨出的凹痕,正是持续力量的最佳见证。每日坚持在固定时段舒展肢体,如同溪水打磨卵石,终将在不经意间收获身体的柔韧与轻盈。
收藏陈年普洱的茶人深谙时光之道,知道真正的醇香需要岁月沉淀。养生亦是如此,将简单的导引动作融入日常起居,经三年五载自能体会气血畅通之妙,这种积累远比短期剧烈锻炼更为可贵。
图片
与君共勉!
END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在线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